元宵节的来历,以及汤圆和元宵的区别,知道它们是怎么回事吗?_节日_吕后_历史
正月十五闹元宵:春日余温,节庆余韵
中国的春节,通常从除夕开始,持续到正月十五,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,每一天都承载着不同的节日意义和文化情怀。尽管元宵节过后春节的年味逐渐散去,但那一晚,尤其是夜幕降临之后,灯火辉煌的元宵仍让人感到一份圆满与温暖。人们舍不得那份独特的节日气氛,渴望它能延续得更久些。
元宵节是否算是春节的一部分呢?从传统的角度来看,春节的节庆时间较为漫长,正月十五几乎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的节日,紧随除夕之后。除此之外,它还是农历新年后第一个满月的夜晚,象征着团圆与光明。
元宵节的起源历史悠久,关于它的来历流传着多种版本。其中有一个传说与汉朝平定“吕后之乱”相关。历史记载中,刘邦去世后,他的妻子吕雉(即后来的吕后)逐渐掌握了大权。尽管汉惠帝刘盈是吕后与刘邦的亲生儿子,但在吕后的高压下,年仅23岁的汉惠帝因抑郁早逝。吕后死后,吕家权臣继续掌握朝政,直到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联合起来,策划将吕氏一族从权力中心驱逐,迎立刘恒为帝,即汉文帝。此后,汉朝进入了“文景之治”的盛世时期。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,汉文帝定下了正月十五这一天为民间的“庆祝日”,从此,元宵节便成为了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,俗称“闹元宵”。
展开剩余65%那为何元宵节要称为“闹”呢?这个“闹”字,实际上有着深刻的历史寓意。它象征着对吕氏外戚势力的彻底驱除,庆祝政权更替的胜利。显然,这样的庆典并非简单的“安静团圆”,而是充满了欢愉与喧闹。
在汉武帝时期,“太一神”的祭祀活动也被定在了正月十五。所谓“太一神”是古人所信奉的主宰宇宙的最高神祇。更有历史记载,司马迁在创制《太初历》时,就已将元宵节列为重要的节日之一。
此外,还有一种与道教相关的传说,称正月十五为“上元节”,源自“三元说”。根据这一说法,正月十五是上元节,象征天官的喜乐;而七月十五是中元节,十月十五则为下元节,分别由天、地、水三位神明所主掌。为了庆祝上元节,民众便点燃灯笼,以示庆祝和祈愿。
元宵节的节期历程也经历了逐渐延长的过程。最初,汉代的元宵节仅有一天,但到了唐代,节庆时间已扩展为三天,而宋代则延续至五天。到了明代,元宵灯会甚至从正月初八便开始,持续到十七夜才落灯,足足有十天之久。然而,今天的元宵节大多已缩短为单日庆祝,但在一些地方,尤其是泸州和川南的乡镇,传统的点灯习俗依然传承,虽然与城区的庆祝方式有所不同。
在古代,夜晚外出游玩并不常见,尤其在古代的许多朝代里,宵禁是常态。如果违反宵禁,甚至会被判重刑。即便到了宋代后,城市逐步开发,普通百姓仍普遍早早入睡,而能够外出的,通常是上层社会的成员。然而,元宵节却是一个例外。这一夜,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,都充满了狂欢和灯火,成为人们尽情放松的时刻。正如古诗所描绘的那般:“月上柳梢头,人月黄昏后”,以及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。
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,除了赏花灯、放河灯、升孔明灯之外,还有各种民俗表演,如踩高跷、舞狮、舞龙等。尤其是猜灯谜、放烟花和吃元宵,更是节日的标配。而在吃元宵这一环节上,也有不少人将元宵与汤圆混为一谈,实际上它们在口感和制作方法上是有所不同的。汤圆可以是甜的,也可以是咸的,通常是包成小圆球状;而元宵则以甜味为主,制作时是先做馅儿,然后将馅儿放在糯米面中滚动,直到形成厚厚的糯米外壳,传统上这种做法在北方尤为常见。
很多人认为四川地区的“元宵”其实是汤圆,这种现象的出现也让传统习俗有所偏离。无论如何,元宵节作为一个充满历史与文化积淀的节日,它的风俗和庆祝方式在不断演变,但依然保留着最初的那份团圆与欢乐。
发布于:天津市